蒙古寺庙舞“查玛”
蒙古寺庙舞“查玛”
蒙古族宗教寺庙舞蹈“查玛”,俗称“打鬼”或“跳鬼”。其实“查玛”一词的原意是征服了自己的敌人而欢腾跳跃,载歌载舞。
蒙古查玛舞于十六世纪后半叶随同噶鲁派(黄教)喇嘛教传入,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 并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蒙藏两族民族艺术的精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极强的生命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演形式。
蒙古查玛舞是一种以演述宗教经传故事为内容的面具舞。人物繁多,形态各异,分“大查玛”(主要神祗)和“小查玛”(泛指鸟兽及侍从)两大部分。有殿堂舞、米扩佛传舞、寺院舞、大场舞四种表演形式,独舞、双人舞、多人舞、大群舞一应俱全,亦可穿插即兴表演。表演程式化、规范化。是完全由喇嘛表演,它将舞蹈、歌剧、音乐等艺术元素融合在一起。
蒙古民族古老的舞蹈,就是在为自己狩猎获得丰硕的食物和兽皮欢庆而聚集起来时进行的,有的在唱、有的则仿照禽兽的动作或狩猎的过程舞蹈、有的则有节奏地敲击器具以作伴奏这就是蒙古民族舞蹈的起源。这种舞蹈的技巧代代相传下来并不断地发展、充实、便成了后来蒙古民族的传统舞蹈。例如查玛舞中的“鹿舞”,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