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2632-6763

海拉尔团结遗址的调查
海拉尔团结遗址的调查

      团结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哈克镇团结村东约150米的平地上,西距海拉尔区约20公里,北距海拉尔河2公里,南距滨洲铁路3公里(图一)。遗址北、东、西三面平坦开阔,现已开辟成农田,南侧地势略高,现为牧场,局部草场被破坏,由于多年风蚀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沙坑。该遗址于1985年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当时曾在地表暴露出的沙坑内采集到石镞、石叶、石核以及少量陶片。1999年8月,团结村一农民主动将翻地时出土的几件玉器和石器上缴给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根据这一线索,博物馆曾先后三次派人到团结村周围进行调查,找到了出土玉器和石器的准确位置,并采集到一批石镞、石叶、陶片及1件玉环,还发现有人骨残块。鉴于这批出土遗物所具有重要性和特殊性,1999年10月下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与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联合对团结遗址进行了第四次调查。在农田中部近50平方米的范围内采集到石镞、石叶、刮削器等石器20余件,还发现了1件两端均有刃的小玉锛,从采集的陶片中首次发现了彩陶。这些遗物大多出自耕土层内,分布范围相对集中,且同时有人骨,推断原来应为墓葬,但被扰动,墓葬数量不明。耕土层呈黑色,砂性较强;其下为黄灰色沙土层,较纯净。以下分类介绍采集遗物,并与相关考古资料加以比较,阐明团结遗址的文化性质、年代及发现的意义。

  一、采集遗物

  采集遗物根据质地的不同,可分为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牙器五大类,以下分类述之。

  (一)石器

  采集数量最多,共151件。从加工方法看,以压削石器为主,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数量很少。主要器类有石斧、铲、镰、刀、刀形器、锥形器、镞、尖状器、刮削器、管、石叶等,还发现有石料和颜料石。

  (二)玉器

  共7件。器表多呈浅绿、深绿、黄绿、青绿或乳白色,多数通体抛光。主要器类有斧、锛、璧、环、珠。

  (三)陶器

  陶器均夹砂,胎体略薄,质地较硬。器表多呈黄褐色或红色,少量呈灰褐色。皆手制,采用泥圈套接法成器。部分陶器表面装饰有各种纹饰,主要有窝点纹,平行短斜线纹、内填平行短斜线的菱形格纹、横人字形纹、细泥条附加堆纹等。还发现有少量彩陶,均为红地黑彩,以三角形、窄道波折形和宽带形纹样为主。另有部分陶器素面,器类仅见罐、钵两种。

  (四)骨器

  数量较少,仅有骨刀、骨梗两类。

  (五)牙器

  仅1件。系将野猪獠牙沿纵向劈开后制成,珐琅质面略外弧,局部磨光,两端均残。

  主要认识

  一、文化性质在调查时我们已经注意到,上述各类遗物分布范围比较集中,且同出有人骨,可以肯定这些遗物多数应为墓葬中的随葬品。与以往调查时从沙坑中采集到的遗物相比,这些具有共存关系的遗物更有助于准确推断团结遗址的文化性质与年代。

  从石器的加工方法看,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的数量较少,压削石器占主流。石镞的数量最多,形制多样。石叶的数量仅次于石镞,器体有宽、窄之别。A型石叶器体扁薄,较宽,选料及加工均较精致,侧刃锋利,此类石叶集中出土的现象在呼伦贝尔草原其他遗址中少见。B型石叶在其他遗址中罕见,石刀的数量较多,形制多样。方柱形石斧在东北地区史前遗址中少见。此外,还有较多的刮削器以及少量的颜料石、石核等。从石器的使用功能看,生产工具占绝大多数,日用装饰品数量较少。石镞是典型的狩猎工具,石铲和石镰分别为掘土和收割工具,石叶应嵌粘在骨梗之上作为复合工具使用。石管应是通过穿绳等方式佩戴的装饰品。这里需要说明,石铲、石镰、A型石斧等器类刃部留有明显的使用痕迹,无疑应为实用器;而A、B型石镞、A、B型石叶、B型石斧等器类加工精美,刃部没有使用痕迹,推断应为特制的随葬品。

  从玉器的雕琢工艺看,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切割、抛光、钻孔等技术,器表均光素无纹,同类玉器的造型富于变化。从玉器的造型及功能看,工具类玉器有玉斧2件、玉锛1件、礼器类玉器有玉璧2件、装饰类玉器有玉环和玉珠各1件。值得注意的是,玉斧和玉锛的刃部均无明显的使用痕迹,应与石质同类器的功能有别,可能为墓主生前举行祭祀活动中使用的法器,死后用来随葬。

  从陶器的类别看,仅见罐、钵两种,均为夹砂质,胎体略薄,采用泥圈套接成器。以黄褐陶为主,红陶次之,灰褐陶较少。多数陶器表面饰纹,多集中于颈部及器腹偏上部位,纹样种类主要有横排窝点纹、平行短斜线纹、内填平行短斜线的菱形格纹、凹弦纹、细泥条附加堆纹等。同时发现有彩陶,系红地黑彩,以三角形和窄道波折形图案为主。部分陶器素面。

  骨器和牙器的数量较少,仅见骨刀1件、残骨梗2件,牙器仅有1件。

  以上对团结遗址各类出土遗物的特征做了具体分析,从中不难看出,团结遗址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既有呼伦贝尔草原浓郁的地方特色,又与周邻地区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交往关系。以团结遗址A、B型石镞和A、B型石叶为标志,呼伦贝尔草原的细石器工艺水平明显高于周邻地区。彩陶的发现在呼伦贝尔草原尚属首次,应视为受辽西地区乃至中原地区同期文化影响的实证。成组玉器的发现构成了团结遗址的又一个重要的文化特征,这也是目前所知呼伦贝尔草原出土史前玉器数量最多的一个地点。陶器特征突出,纹样种类比较丰富,内填平行短斜线的菱形格纹在呼伦贝尔草原其他遗址中未见。综合各方面因素看,团结遗址应是呼伦贝尔草原新发现的一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二、年代

  由于团结遗址的资料均系调查所获,缺乏准确的地层学依据,加之呼伦贝尔草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很薄弱,年代缺环较多,在分析团结遗址的年代时,必须从不同的角度与本地区及相邻地区年代明确的相关考古遗存加以比较,以使所得结论更加符合实际。

  (一)与东乌珠尔墓葬出土遗物的比较

  1985年,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在陈巴尔虎旗东乌珠尔清理了1座墓葬〖ZW(1〗〖HT5”K〗王成:《呼伦贝尔东乌珠尔细石器墓清理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88年第1期。〖ZW)〗。出土遗物可分为石、玉、骨、牙器四大类,共计277件。石镞的出土数量最多,共有175件,可分为五型。其中有四型与团结遗址出土的石镞相近,另一型在团结遗址中未见。石叶共13件,体较窄,加工不规整,与团结遗址出土的石叶有别。石斧仅1件,与团结遗址A、B型石斧明显不同,锥形器l件,与团结遗址的同类器相近。此外,东乌珠尔墓葬中出土的网坠及打制的大型片状石刀在团结遗址中未见。玉器较少,仅有1件玉璧,与团结遗址A型玉璧的造型一致。骨器的数量较多,共计55件。其中骨刀5件、骨梗3件,与团结遗址出土的同类器形制相近。另外还有骨镞、匕、锥、两端尖状器等在团结遗址中未见。牙器共10件,器体上钻孔的有7件。

  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墓葬内出土人骨标本,其年代为距今3 900±80年(未经校正)。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团结遗址和东乌珠尔墓葬中出土的遗物既有一定的共性,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初步推断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文化继承和发展关系。考虑到两者分布地域及古生态环境相近等因素,其间的差异可能系年代早晚不同所致。由于东乌珠尔墓葬内没有随葬陶器,有关文化性质方面的深入比较难以展开。

  (二)与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出土遗物的比较

  西水泉遗址南距赤峰市约9公里,是一处文化内涵比较单纯的红山文化遗址,出土和采集遗物十分丰富。西水泉遗址和团结遗址相距较远,文化内涵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当属不同的考古学文化。这里重点比较两个遗址出土遗物之间存在的共性,以期探明团结遗址的年代及与红山文化的关系。

  西水泉遗址共发表石器278件。细石器、石核和石片总计221件,其他打制和磨制石器57件。刮削器共27件,其中有一类与团结遗址A型石刀相同。石镞共14件,与团结遗址D型石镞相近;另一类底部略呈弧状内凹,与团结遗址B型石镞底部加工风格相同。锥形器共20件,前端尖部突出,有的略偏向一侧,顶部稍宽,但顶部和身部并没有明显分开,这一点与团结遗址的锥形器略有不同。石管2件,与团结遗址出土的B型石管相同。西水泉遗址没有出土玉器,但有1件窄长体石凿,两端均有刃,与团结遗址出土的两端刃玉锛造型风格相近。西水泉遗址的陶器分为泥质陶与夹砂陶两类,主要器类有罐、钵、盆、瓮、器盖等,主要纹饰为压印之字形纹和各种压划线纹,彩陶仅见于泥质红陶之上,以黑彩居多,红彩较少。彩陶纹样较多,团结遗址所见的宽道形、三角形和窄道波折形黑彩亦为西水泉彩陶中的典型纹样,此外还有弧线勾连形黑彩等。宽道黑彩多按纵向排列,三角形黑彩有横排、竖排或对接排列等,窄道波折形黑彩多成组排列。西水泉遗址的彩陶无论从纹样的种类、数量及表现手法上都显得更加成熟,相比而言,团结遗址的彩陶略显稚拙。

  红山文化主体分布在西辽河及大、小凌河流域,其年代为距今6 500??~5 000年,目前可大体分成早、中、晚三期。早期以兴隆洼遗址F133为代表,中期以西水泉、蜘蛛山等遗址为代表,晚期以牛河梁、东山嘴等遗址为代表。西水泉遗址的年代被推定为距今5 500年左右。红山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东北平原诸多原始文化及中原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尤以后者最重,彩陶的大量发现便是实证。团结遗址的彩陶与西水泉遗址的彩陶在纹样方面具有显著的共性,同时在某些石器的造型及加工方面也存在诸多的相同之处,可以推断,团结遗址的彩陶应是受红山文化彩陶影响的结果,团结遗址的年代与西水泉遗址应大体相当。

  (三)与其他相关考古遗存的比较

  黑龙江省博物馆20世纪60年代初调查昂昂溪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时采集到150件石镞。其中一类镞与团结遗址B型石镞相近;另一类镞与团结遗址C型石镞类似;还有一类带铤石镞,在团结遗址中未见。尖状器共120件,形态多样,其中有一类与团结遗址锥形器相近。由于调查地点较多,所采集的遗物之间缺乏明确的共存关系,难以准确判断这批遗物的年代。上述比较表明,团结遗址与昂昂溪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细石器加工传统方面比较相近。黑龙江尚志市亚布力遗址〖ZW(5〗〖HT5”K〗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尚志县亚布力新石器时代遗址清理简报》,《北方文物》1988年第1期。〖ZW)〗出土l件两端刃玉凿,一端稍宽,另一端略窄,两侧斜直,横截面呈椭圆形,与团结遗址两端刃玉锛略有差异。经初步推断,亚布力遗址的年代与兴隆洼文化晚期和赵宝沟文化早期相当,距今7400~7200年。

  吉林长岭县腰井子遗址出土的石镞较多,一类与团结遗址B型石镞相当;另一类与团结遗址C型石镞相近;还有一类与团结遗址D型石镞一致。同出有6件玉器,其中玉壁2件,形制与团结遗址A型玉璧相近。腰井子遗址的年代为距今7000~6500年左右。

  吉林东丰县西断梁山遗址F1内出土1件直口罐,与团结遗址A型陶罐的饰纹风格有相近之处。F1属于西断梁山二期遗存,其年代为距今5500年左右。

  沈阳新乐遗址F2内出土两端刃玉斧和两端刃玉凿各1件,前者与团结遗址两端刃玉锛造型相近;后者体窄长,两侧略外鼓。横截面呈椭圆形,刃端平直,一端稍宽,另一端略窄,与团结遗址两端刃玉锛略有差异。

  经放射性碳素测定,F2的年代为距今7 245±165年(树轮校正值)。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团结遗址的细石器与昂昂溪、腰井子遗址及东乌珠尔墓葬中出土的细石器具有明显的共性。彩陶纹饰与西水泉遗址相近,某些压划纹饰与西断梁山二期遗存相当。两端刃玉器的造型风格与新乐遗址下层及亚布力遗址出土的玉器接近。由此推断,团结遗址的年代大体为距今6000~5500年。

  三、团结遗址发现的意义

  团结遗址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多次调查,极大丰富了对于团结遗址文化内涵的认识,并通过与其他相关考古文化遗存的比较,将其年代推断为距今6000~5 500年,从而填补了该阶段呼伦贝尔草原考古研究的缺环。

  2.团结遗址彩陶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这是在呼伦贝尔草原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彩陶,同时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分布最北的一个地点,为研究新石器时代彩陶分布地域增添了新的内容。

  3.团结遗址出土的细石器种类和数量较多,加工精良,代表了呼伦贝尔草原细石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宽石叶的集中出土在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尚属首例,是研究中国东北地区细石器制作传统的珍贵资料。

  4.团结遗址是迄今所知呼伦贝尔草原出土新石器时代玉器数量最多的一个地点,两端刃玉锛的发现弥足珍贵,是继新乐遗址和亚布力遗址之后东北地区发现的第4件两端刃玉器。这批玉器的发现为研究中国东北地区史前玉器的起源及文化交流提供了实证。

  5.呼伦贝尔草原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非常薄弱,至今没有一个正式定名的考古学文化,以往的发现大多比较零散,以出土细石器为主,缺乏其他类共存遗物,经常将这类遗存笼统地称之为“细石器文化”。这类以某一特征来命名文化的办法,容易将片面性的特征作为整个文化,而忽略了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共同体。团结遗址出土遗物的种类较多,特征鲜明,年代范围比较明确,今后要有计划对团结遗址开展主动性调查和发掘工作,为“团结文化”的正式命名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