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忽必烈在1260年即位后,封授吐蕃萨斯迦喇嘛八思巴为国师,命他制作蒙古字。至元六年(1269)正式颁行,称为蒙古新字,次年又改称蒙古国字。至元八年规定:"今后不得将蒙古字道作新字。"八思巴新制的蒙古字由此成为官方法定的文字。这种蒙古字系依据藏文字母改制而成。藏文字母来源于梵文字母,横行拼写。八思巴制蒙古字,改为方体,自上而下直写,自右向左行,当是参照了蒙古畏兀字和汉字的书写及构字方式。八思巴蒙古字共有字母四十多个,用以拼写蒙语,也拼写汉语。字母基本通用,但有些字母在拼写蒙语和汉语时,代表的音值不同。
现存八思巴蒙古字文献,主要是保留在中国各地的碑石和历代收藏的拓本,以及官印、钱钞等文物上。广东南华寺保存的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圣旨原件,是现存元代八思巴蒙古字的珍贵文献。《事林广记□蒙古字百家姓》和传写本《蒙古字韵》将汉字与拼写汉语的八思巴蒙古字对照,是当时的识字课本。此外,现在还可见到八思巴蒙古字拼写藏语的佛经残片。至元六年元世祖颁行新字的诏书,曾明确规定,以新制的蒙古字"译写一切文字",实际上是企图以一种通用字母拼写蒙、汉、藏、梵、维吾尔等各民族的语言。这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次创造性的尝试,也是制作汉语拼音字的第一次尝试。但由于同时兼顾几个民族的语言,在表示音值和构制字体时都不免存在各种缺陷。采用汉字方体字形拼写蒙语,以一个方体字拼写一个音缀,致使语词割裂,不易识读,不如蒙古畏兀字以词为单位构字,便于读写。
现存八思巴字资料中,译写维吾尔语、藏语和梵语的很少,译写蒙古语和汉语的较多,其中包括元朝官方文件的原件、碑刻、印章、牌符、钱钞、图书、题记等。
八思巴字百家姓《事林广记》卷五/续集十二下元朝一代,八思巴蒙古字始终作为官方文字行用。元朝亡后,北元也还用以铸造官印。此后,八思巴蒙古字渐不通用。蒙古畏兀字经过改革,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