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古时有一位善良老人,他心爱的女儿得了重病,久治不愈,老人百般无奈,只能套起牛车,载着爱女,四方求医。当走到哲里木盟库伦旗时,轴断轮陷,再也没法前行,老人痛苦欲绝,不由得唱诉起自己的不幸来。那歌声极哀婉悲切,感动得众人前来随声应和,逐渐舞之蹈之起来,歌舞渐驱奔放、热烈起来,舞者也如痴如醉,起落有致的节奏及奔放沓落的舞姿,生腾出强悍的生命力,它激活了病榻上的女儿,姑娘顿觉神情气爽,随着歌舞起身走出病榻,步入欢舞着的人群中……于是,美妙的“安代舞”便产生了。当然,这只是众多有关“安代”起源传说之一而已。
多少年来,关于“安代舞”的起源,众专家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诸如巫师说、药师说、自娱说、治疾说、结盟说等等。其中所谓“巫师说”,即认为“安代舞”的形成与萨满教的某种宗教仪式活动有关。这一说法被认为是具有“真理颗粒”之说,根据便是原始艺术与早期宗教活动有着浓厚的血缘关系。的确,据记载,一般在六、七月份,方圆几十里外的人们赶着牛车,身着盛装,前来参加“安代舞”的仪式活动,他们在一块神圣场地上,竖起车轴,舞蹈者便围着车轴,由领唱者唱起和病人有关的歌词,随之众人便踏起舞步,挥起手绢,歌之舞之。唱词有时在安慰病人,有时却是阴森恐怖迎神送鬼之词,更多的是激励病人起身跳舞之词。例如:“扩散你黑色的头发,啊,安代/揭开你的病根,啊,安代/你的朋友都来了,啊,安代 起来的时候到了,啊,安代。”热烈欢腾的歌声,节奏强烈的舞步,翻飞赶舞的手帕,使舞者“迷狂”,大圈变成若干小圈,生命的跃动与欢畅气氛感染了病人。他也起身加入到高歌欢舞的人群中来,直跳得汗水淋漓,嗓音嘶哑,这时,“安代舞”便渐入尾声。
另外,也有学者考证,认为“安代”即是从“安达”一词演变而来,蒙语“安达”一词是“朋友”,或双方结为盟友同盟之意。该说源于《蒙古秘史》中,有关铁木真与札木哈二人曾以互赠拐骨、互换腰带的形式结成“安达”的记载。据说他们在结为“安达”之时,绕蓬松茂树而舞蹈,“直踏出没肋之蹊,没膝之尘埃”该说还认为,元朝初期的“踏舞共扶携”等等,都是以树为中心,呈现圆形队伍,具有象征意义,暗示人们祈盼“团圆”、团结“安达”而同心同德的心情。而“安代舞”则是由早期的“安达”活动所派生、演绎而来的,同时,它作为艺术活动又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安达”。这正是人们喜爱“安代舞”至今不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