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东北富饶美丽的嫩江两岸,生活着一个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和渔猎的民族——达斡尔族。今天的达斡尔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呼伦贝尔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城等地,现有人口13万多。
据有关文献记载及专家研究考证,达斡尔族与古代生活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契丹族有着一定的渊源。达斡尔人是否就是古契丹后裔,这个难解的谜题给达斡尔族蒙上了一层古老而又神秘的面纱。而让世人真正了解这个民族的是——曲棍球。作为一个民族突出的体育竞技项目,曲棍球毫无疑问是达斡尔族人的骄傲。达斡尔人的曲棍球运动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中国古代类似曲棍球的活动,唐代(618—907)叫“步打球”,到了宋(960—1279)辽(917—1125)之际,北方的游牧民族契丹人广泛开展起步打球运动,与现代的曲棍球更为形似。随着历史的变迁,此项运动后来在其他各民族中逐渐消失,唯有在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中保留下来,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一古老的传统体育活动被达斡尔人称为“贝阔”。
达斡尔族史称“打虎儿”、“达乌尔”。17世纪以前,达斡尔族已在黑龙江北岸结成村落,聚族而居,是当地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民族。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江北的达斡尔族被迫南迁,初至嫩江流域,后因清政府征调青壮年驻防东北和新疆边境城镇,才形成了现在的分布的状况。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本民族文字,现在达斡尔族基本上通晓汉语和汉文,与蒙古族杂居的达斡尔族,大部份通晓蒙古族语。
曲棍球在达斡尔族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数百年前便开始流传于达斡尔族民间。据考证:早在辽代契丹人中,曾盛行与现代曲棍球十分相似的体育活动——波列,而“波列”就是达斡尔族现代的曲棍球。现代曲棍球与我国达尔族民间波列的比赛规则、参赛双方的阵容都十分相似,所以现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已把曲棍球列为当地民间体育活动的重点项目,1972年便成立了旗曲棍球队,并列为正式竞赛项目。中小学体育课程也将曲棍球运动列为教学内容。
十多年来,达斡尔族曲棍球的技术不断提高,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运动员。其间由莫力达瓦运动员组成的内蒙古曲棍球队,曾蝉联三届全国冠军,先后有28人次的达斡尔族运动员,代表我国到日本、新加坡、巴基斯坦等国进行过访问比赛。